“你们可有决议?”崇祯皇帝问道。
“臣等需要回去商量一下……”王象斗苦着脸说道。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行了,你们派刘宗周去吧。”
王象斗急忙回答:“臣遵命。”
萧进高也是松了一口气。
这等破事,谁去谁倒霉。
刘宗周?
行,就让他去吧。
这个刘宗周最喜欢惹事,动不动就上书劝谏皇帝,惹出不少事端。
将他调去江南,正好是眼不见为净。说不定皇帝也是这样的意思?
周延儒和温体仁互相对望一眼。
他们也觉得,崇祯皇帝是要将刘宗周踢走。
估计皇帝也是被这个刘宗周的连绵奏疏劝谏的不爽了,要弄点事情折腾他。
“另外,传旨,起用高弘图为右副都御使,加太子太保,加巡视山西、河南、山东、湖广。”皇帝继续说道。还是一脸的不耐烦。
“臣遵旨。”王象斗和萧进高忙不迭的答应。根本没有细想。
巡视外省也是辛苦活,他们懒得去。
既然皇帝点名,那就最好。
这个高弘图刚好赋闲在家,给他找点活干也好。
刘宗周和高弘图一样,都是曾经被放逐的官员。皇帝这次将他们召回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目的。
高弘图也就罢了。此人倒是没有什么野心。性格也比较圆润,没有什么棱角。可是那个刘宗周,就是正儿经的刺儿头,问题官员。看这里不爽,看那里不爽,动不动就上奏疏“为民请命”。一会儿弹劾这个,一会儿弹劾那个,感觉朝堂之上,就没有几个人是他看得顺眼的。
他弹劾阉党,也弹劾东林党。
他不是东林党人,也不是阉党。两边不讨好。
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边的人都夹击他,排挤他。
最过分的是,刘宗周对皇帝也是一视同仁,分分钟“劝谏”皇帝没商量。
对于国内的民乱,刘宗周的见解也是非常奇特的。他不说那些流民可恶,反而是上奏疏为那些流民分辨,认为他们只是太穷苦了,才会不得不起来造反。因此,使用武力清剿,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如果是“皇恩浩荡”,能够免除流民的赋税,并且安排地方给流民休养生息的话,流民自然就不会继续起来造反。这等于是要皇帝的命。不但是要免除赋税,还要另外再掏一笔钱安置流民,皇帝能答应就怪了。
尤其是崇祯皇帝,你让他出钱,还不如割他的肉!
当初章台奏对,袁崇焕提出平辽三策,刘宗周就曾经上书认为不妥,结果得罪一大票人。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连顺天府尹都做不下去了,乖乖卷包袱滚蛋。
“这个刘宗周……”崇祯皇帝沉吟片刻,自言自语的说道,“他想要躲在家乡教书?不可能!”
“皇上……”周延儒潜意识的以为皇帝是对刘宗周不满,要秋后算账。
“拟旨,起用刘宗周为左副都御史,加太子太傅,巡视南直隶、浙江、江西。”崇祯快刀斩乱麻,“让他多做点事,别想着躲在家里清闲。巡视完南直隶、江西、浙江以后,继续巡视福建、两广、云贵川。”
周延儒和温体仁再次互相对望一眼。
他们开始察觉不对。
皇帝并不是要发配刘宗周、高弘图啊!
这显然是要准备重用啊!
都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了。那是极高的尊号啊!
这个巡视的范围也是非常大啊,除了陕西和辽东,都在他们的巡视范围之内。大明朝90%以上的地方官员,都受到他们的监察。
以高弘图的性格也就罢了,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动静。可是这个刘宗周就……
搞不好,他一封奏疏上来,就要裁撤几百人。
各种巡抚、总督什么的地方大员,也都在他的巡视范围之内啊!
万一刘宗周弹劾哪个巡抚,哪个总督……
肯定又要引发无数风波,引发朝堂震荡。
这个王象斗和萧进高,完全就是两摊泥啊!扶都扶不上墙那种。
你们难道没有察觉到吗?皇帝是要用高弘图和刘宗周来取代你们了。你们的位置保不住了。
但是回头想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个都察院的活的确是不好做。这两位肯定是不想做了。想要甩摊子。
说真的,这几年,不想做事的官员是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错的越多,被砍头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好是什么都不做。
每天混日子。不犯错。安全度日。
崇祯心知肚明怎么一回事。所以也要给官员松松绑。免得大家都束手束脚,什么事都不敢做。
历史上的崇祯,并不是因为不够勤奋而亡国。
事实上,他就是太勤奋了。什么事都要插手。谁都信不过。
那么大的一个国家,你怎么可能一个人全部照应的过来啊?
结果,自己活生生的将自己折腾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