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九年大汉六年三月,元右丞相伯颜统八万精兵南下伐汉,围汉军三师于铜陵之野,汉第一军自福州登船北上,越两浙沿海入长江,趁天文大潮海水倒逼江水猛涨,以海船过采石矶,神兵天降于伯颜军侧后,并以舰炮轰击,声势震裂天地,元军断后之阿剌罕宝音皆高呼酣战而亡。</p>
伯颜不支而走,率残兵至溧水,前有范文虎五万兵马拦截,后有汉军及葛明辉部追击,江船俱为汉军所夺,粮尽援绝插翅难飞,曰:本相纵横天下未逢败绩,战必胜攻必取,今为黄口孺子趁江潮而败,时也命也,非战之罪吾当不死于范氏小人之手。遂引刀自戕。</p>
四月,汉陆军副司令陈吊眼率第一军溯江长过洞庭入荆湘,于岳州追及一路烧杀抢掠之格日勒图万人队,水陆并进枪炮齐施,遂一战而歼,格日勒图力战而死。</p>
江东江西大都督吕师夔闻讯弃暗投明,改奉汉为正朔,麾下六万步骑围参知政事阿里海牙,待陈吊眼兵到,元兵尽数歼焉,惟阿里海牙狡诈如狐,乘间遁去不知所踪。</p>
这一连串让人目瞪口呆的消息,随着报纸传遍了大江南北八闽两广荆湖四川,大汉皇帝楚风的声威直振天外,捍动了蒙元征服下的广袤疆土,世界征服者手中所握的羊皮纸地图上,不仅长江以南燃烧起了熊熊烈焰,河洛燕云关中延绥处处有隐藏的火星,变成明快的火苗,将蒙古帝国的统治烧得千疮百孔。</p>
山东益都路摩云崮,山石嶙.峋飞鸟难过,削平的山崖上刻着笆斗大的几行字:四娘子在山中久,兄弟今将山寨守,此处都说不咋的,官家有的全都有。</p>
郁郁葱葱的山岭中,却有大片火.红的色彩,迎着朝阳熠熠生辉,仿佛旭日渲染的云霞降落人间。</p>
是初夏的花海,还是镀金的霞.光不,是无数身穿红色棉袄的男女好汉他们神情严肃,无论男女每人手中都提着杆红樱枪,只枪头之后还绑着个小圆筒,不知是何道理。</p>
领站在最高的山石上,把南方传来的好消息向.兄弟姐妹们报告:大宋换成了大汉,可比以前好得多啦,不忌咱们民军,还给粮饷官凭汉军爷们在江南,杀得鞑子大败亏输,咱们红袄军要带种的,就跟着汉军一起干,杀鞑子</p>
原来这是山东河北有名的红袄义军,当年女英雄.杨妙真的属下</p>
那位梨花神枪杨妙真,可不得了,后世大明军神.戚继光纪效新书盛赞: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何良臣则在阵纪中夸道: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而天下无敌者,惟杨家梨花枪法也。</p>
金兵南侵,北方.沦陷,故宋百姓流离失所,惨遭金人凌虐,各地义军遂蜂蛹而起,保家卫国之士何止千万杨妙真凭手中一杆梨花枪,数十年天下无敌,和丈夫李全携手共抗金兵;二人死后,儿子李璮又据山东,二十年前被忽必烈镇压,余部逃回当年起兵据守的摩云崮,啸聚山林直到今日。</p>
红袄军兵将手中提着的,便是女英雄杨妙真传下的梨花枪,枪头之后绑着火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上阵肉搏时点燃施放,既能以枪尖攒刺又能用猛火毒焰焚烧敌军,端的厉害。</p>
此时蒙元据山东已二十年,蒙古贵官色目富商全无体恤百姓之心肠,百姓苦不堪言,李璮败亡至今,红袄军一直坚持着抗元斗争,从未屈服。</p>
曾几何时,南方传来的消息总是一个比一个更让人沮丧,伯颜渡江了,重镇襄樊沦陷了,临安陷落君臣投降,行朝出海于闽广颠沛流离坚持斗争的红袄军不明白,为什么朝廷的王师久久不见北伐中原,解救鞑子铁蹄下的父老百姓,却一败再败</p>
直到他们听到大汉这个陌生的名字,好消息开始接二连三的传来,并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欣喜若狂:杀人魔王曾经屠杀益都数万百姓的唆都,被斩于同安城下;当年战败李璮李大帅,山东军民的大仇人张弘范兵败身死最后,那位大元朝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被视为长生天庇佑的伯颜丞相,统率八万百战精兵,竟然也在铜陵走到了穷途末路</p>
领继续把山东河北父老渴盼已久的好消息告诉人们:大汉皇帝布了檄文,从葱岭到辽东,从琼州到漠北的不里牙剔,凡我汉唐故土皆要一一收复,开封洛阳长安燕京,皆我祖我宗所留,必定北伐中原救济万民,王师即将北伐</p>
河北山东父老等待了百余年,终于等到了今天,人群中一位读过书不屑做元官而落草为寇的士子,已然喜极而泣,颤抖的声音中带上了三分癫狂: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百年沧桑,百年沧桑啊,如今王师终于要来了,山东河北的父老乡亲们,王师就要来了</p>
是的,王师就要来了,领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着部下,可咱们鼎鼎有名的红袄军,走到山东河北随便哪处,凭咱这身红袄,都有百姓们冒着杀头的风险,把自己舍不得吃粮食鸡蛋送给咱,把家里好儿女送到咱寨子。咱吃了百姓的粮,睡了百姓的炕,能傻呆在这摩云崮上,等着汉军打过来,再厚着脸皮走下山</p>
不能,决不能江南有好汉,咱们山东人也不是孬种人们举起了手中的梨花枪,当他们沉寂的时候是一片静默的森林,现在举起来,就成了愤怒的红色海洋</p>
出击,红色的箭头指向益都,指向大运河途径的节点临清,指向山东益都元军后方各处粮仓马厩和铁矿红色的铁流席卷山东河北。</p>
有下乡征税的色目税官,连续七八天没有回到县衙官署,当县官带领大队人马前往搜索的时候,现色目人的尸体被挂在了大树枝桠上,旁边还有张揭帖:此贪赃搜刮民脂民膏者,红袄军替天行道。</p>
有奥卢官带着护兵到城郊仓库去取粮饷,准备给留在后方的军人家属,但他到仓库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来晚了一步:粮草早被洗劫一空,守卫仓库的元兵,十多名精锐的蒙古武士倒在地上,早已气绝多日,他们身上没有伤口,面色却黑得怕人粮仓的水井中,传出了淡淡的不仔细闻决不能现的砒霜味道。</p>
替大元朝横征暴敛,助纣为虐的汉奸甲生元百姓二十户为一甲,甲生即甲长,带着狗腿子冲进了百姓家中,准备把粮食往麻袋里装。</p>
往日畏惧他的百姓,此时却挺直了腰杆,大胆的问道:你这汉奸狗贼,还敢欺负老百姓,不害怕红袄军找你算帐吗</p>
穷凶极恶的汉奸甲生,顿时变成泄了气的皮球,非但不敢再放肆,还陪着笑脸,一步步退了出去,百姓欣喜的看到,汉奸眼中有着深深的恐惧。</p>
不仅山东河北有红袄军,西面的太行山上花帽军淮北皖西的明教教徒各地抗元义军蜂拥蚁聚,北方早已一片沸腾,在起义的狂澜之中,那座坚固宏伟的大都城似乎在瑟瑟抖,忽必烈的汗位已摇摇欲坠。</p>
畏惧,上京路开平府,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金色大帐中,忽必烈,这位长生天的骄子,苍天之下的主人,平生第一次感到了畏惧。</p>
因为他现了此生最难以战胜的敌人很有可能是最终无法战胜的敌人,那位年轻得不像话,却手创大汉帝国,以汉军接连歼灭大元精锐,并让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天下无敌得伯颜丞相兵败身亡。</p>
伯颜,这个蒙古大英雄的名字,甚至让忽必烈畏惧三分,他知道这位丞相的胸襟气度,也知道他的雄材大略,伯颜的辉煌战绩和他身上散的炽烈光芒,甚至让这位大元皇帝蒙古帝国的主人,也难以逼视。</p>
然而永远不会失败的伯颜,曾经让苍天之主如愿以偿吞灭大宋膏腴之地,得到全世界任何帝王都没有过的荣耀,打破马背民族数千来无法彻底一统天下宿命的伯颜丞相,居然在南方失败了,并且败得如此彻底</p>
四月,漠北早已阳光普照,无数五彩缤纷的小花在绿草茵茵的原野上盛开,暖风频吹胜似江南,金顶大帐中的忽必烈却感到了一阵深深的寒意。</p>
因为他刚刚从战报中现了最可怕的地方:伯颜的作战方略无懈可击,战术部署无懈可击,稳扎稳打无懈可击,便是自己御驾亲征,也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然而汉军却用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朔望大潮江水猛涨的机会,以海船驶过采石矶,大军击伯颜之背,一战而胜底定江南</p>
自己能在战前想到这点吗不能。</p>
左丞相玉昔帖木儿能做到吗不能。</p>
老丞相安童能做到吗不能</p>
忽必烈一连串的自问自答,他惊骇欲绝的现,整个大元朝廷无数文官武将,都不可能想到利用天文大潮渡过采石矶,也就是说,无论伯颜玉昔帖木儿还是安童领兵,抑或自己御驾亲征,结果都没有任何区别,都将走向必然的失败</p>
当失败是偶然的时候,掌握蒙古帝国广袤疆土上无数人民生死的忽必烈能够一笑置之,但失败成为了必然,这位苍天之主也不能不为之恐惧。</p>
上次是日食,这次是天文大潮,下次是什么未来的不可测,更加深了这种恐惧,忽必烈紧紧抓着椅子的手掌心,已浸满了汗水,冰冷的汗水。</p>
年轻一代的臣子,自呼图帖木儿倒台之后深得大汗荣宠,出任左丞相的月儿鲁那颜蒙语:能干的官玉昔帖木儿,惊讶的现,金帐昏暗的光线下,大汗的脸色白得可怕,闪烁着闪电光芒的眼睛昏暗无光,而随时能出雷霆怒吼的嘴唇,竟然变得乌黑青</p>
在玉昔帖木儿眼中,大汗自随蒙哥汗南征亡宋平定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以来,就成了蒙古人中仅次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伟大汗王,曾经三百余年屹立不倒的故宋朝廷,在他狂风暴雨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从未被马背民族践踏过的江南,第一次收归版图,完成了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等等强大民族魂牵梦绕却一直未能实现的一统大梦,数千年来第一次以马背民族征服全天下。他还派出王弟旭烈兀征服木剌夷和呼罗珊波斯,将巴格达的哈里裹在毯子里纵马踩死,打下大大的疆域,就连雪山高原的藏区,也置于宣政院的统辖之下,大元的苏录定战旗,比乃祖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年代,插得更远,蒙古帝国的版图,空前辽阔</p>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无敌君王,自从南方的反贼崛起以来,就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大元朝征服天下的名臣宿将,唆都李恒张弘范一一兵败身亡,倒在了南方战场,那时候,大汗还能努力保持着镇定,调兵遣将动针对反贼的一波攻势,并在伯颜丞相的努力之下,取得北方稍定,集中力量对付南方的较好形势。</p>
哪知丞相南征一去不回,形势急转直下,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位天之骄子倍受打击。玉昔帖木儿极好的目力下,忽必烈竭力控制自己,紧抓扶手以至于微微颤抖的样子,尽收眼底。</p>
右丞相伯颜兵败身亡,觉得身为左丞相的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了,玉昔帖木儿硬着头皮出班奏道:大汗,伯颜丞相为国捐躯,其情可悯,求大汗赐下褒奖,好叫他家中妻儿无忧,大名垂于青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