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在乾清宫老爹灵堂前接受了群臣的劝进,正式宣布登上帝位,同时吩咐翰林院拟旨,通政司刊发邸报布告天下新君继位的消息,只等钦天监选出一个良辰吉日举行登基大典。</p>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上位也一样要有所动作。旧臣需要安抚,从龙之臣需要升迁。朝政还要在新旧交替之间保持平稳过渡,朱瞻基连续一个多月都是吃住在乾清宫,每天不停的召见各个大臣,与诸臣商议国是。</p>
君与臣之间如同夫妻,新君与臣子之间也是需要磨合,双方需要在不停的试探中,探得对方的底限。</p>
只有明了对方的底限才能更好的相处,虽然皇帝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动用暴力手段对付群臣,但是偶尔为之还行,一直这么做,那就等着人心尽失,说不定哪天就会来个落水死、红丸死。</p>
臣子也要明白新君到底是想有所作为还是守成享乐,只有明白对方想要什么才能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反应。</p>
</p>
首先当务之急是就是抓紧修建大行皇帝的陵寝,主要负责的部门就是户部与工部,在与夏元吉和吴中多次沟通后,确定下来陵寝的建制。</p>
大行皇帝在位时间太短,陵寝还没来得及动工就驾崩了。按着大行皇帝生前的一贯作风,朱瞻基对夏元吉与吴中说道:“二位卿家,父皇在时一直都崇尚节俭,每一两赋税都来自百姓,都是民脂民膏。父皇的陵寝以简约大气为主要格局,不要将一些浮夸的建筑用在修建皇陵之上,凭白的浪费国帑,这以后应该形成定制。”</p>
“陛下圣明!”夏元吉与吴中齐声称赞。</p>
“吴爱卿多辛苦一些,施工进度,早日完工就能早日让大行皇帝入土为安。”朱瞻基止住二人的称颂说道。</p>
吴中躬身行礼道:“臣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
“夏爱卿!户部钱粮可还够支应?”朱瞻基转头问夏元吉。</p>
“陛下放心,臣就算左支右绌也要满足大行皇帝的陵寝修建与陛下的登基大典的花费。”</p>
“保证大行皇帝的陵寝修建就好,朕的登基大典尽量简办,大明未来用钱的日子还多着呢。单单过去的一年,大明各地都有多少水旱天灾,被灾百姓都在嗷嗷待哺,若是不能妥善安置百姓,有失朝廷威信。”</p>
“陛下!这怎么可以,登基大典乃是国之大典,怎能委屈了陛下!”</p>
“大国威严在于国力,在于兵戈之利,在于礼仪文化之盛,就是不在于奢华浮夸的面子。未来朝廷将极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开支,将每一文钱粮都花在刀刃上。”</p>
“臣等谨遵圣谕!”</p>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在群臣面前表态节俭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很符合儒家思想,这一表态得到了群臣的交口称赞,大赞天佑大明圣明君主降临国朝。</p>
不要钱的马屁滚滚而来,朱瞻基心中冷笑,等到涉及你们的利益的时候朕就不圣明了。</p>
钦天监也在经过多天的夜观天象,向朱瞻基禀报六月二十七日大吉,最适合举行大典。对于钦天监计算吉日有什么根据朱瞻基也是不懂,既然钦天监煞有其事的说二十七大吉,那就定在那一天举行登基大典。</p>
登基前四五天朱瞻基就开始了斋戒沐浴,并在礼部负责礼仪的官员督导下练习礼仪。</p>
尽管朱瞻基一再要求登基大典从简办理,可是大多数环节都在儒生的坚持下保留下来,整个典礼的筹备过程沆长繁杂,在这个过程中,朱瞻基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听从着儒生的摆布。</p>
朱瞻基不乏恶意的揣测,儒生制定这些礼仪就是在用这些看似增加帝王威严的过程中约束帝王,帝王表面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实际上还是被儒家圈禁在了礼这个藩篱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