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天宴会的“主人”,杨惜惜热情的拉住了林徽因的手,道:“徽因姐,最近在忙些什么?还是在四处寻些老古董建筑来画么?”
林徽因笑着回应道:“是的,此值中西交汇之际,受西方建筑风格和工艺的影响,北平各色新式建筑日渐增多,惜妹你看北平城内,近几年又多了多少洋楼?放眼全国也大抵如此,新房子再沿用古法建成的愈来愈少,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只不过,中国古典建筑之法以及现存古典建筑的收录和保护工作,现在没有人去做,以后可就晚了。所以三年前,我就开始陪同先生,预备游历全国来完成这件事情。前些时日战事爆发,恐家中生变,我和先生才赶了回来。”
黄绍竑奇道:“哦?梁老先生一生为国民奔走于政坛,却不曾想到了林女士的先生这里,居然没有子承父业?”
林徽因微笑着回答:“我先生认为,除文字之外,一国建筑乃一国文化之具现与承载,此值中华五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最大限度的保存我国的古建筑,也就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先生的事业,我是极赞成的。”
李丽这时在一旁也赞同道:“是了是了,贤伉俪结伴出行,踏遍千山万水,只为了咱们中华文化能好好传下去,我光是听着都觉得好生羡慕。”
杨惜惜道:“知道徽因姐往来奔波苦了身子,所以啊我今天特地炖了雪梨润肺汤,给你去去风尘,你等会儿,我去看看火候。”
杨惜惜又转头对李丽说:“丽丽,你来给姐姐帮把手。”
李丽马上会意,笑道:“好啊。”
于是两人就一起起身去了厨房。
黄绍竑自谦了一句,道:“这么说来,倒是黄某人见识短浅了。贤伉俪家学渊源,眼光不是我一介平民出身的粗人所能及的。”
林徽因正色道:“我先生跋山涉水,为的是保存中华的文化;黄长官您运筹帷幄,保存可是中华的疆土!论起于国家的贡献,我先生是万万不能与您相比的。”
黄绍竑想到战事上的严峻,外交上的困顿,一种无力感涌上心头,叹道:“国事艰难,黄某人唯有尽心竭力而已。”
又问林徽因:“贤伉俪为保存古建筑四处奔走,不知诸事可曾顺利?”
林徽因道:“思成与我皆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社有朱启钤老先生主持,在经费上倒不曾发生问题,只是旅途劳顿一些,目前进行得还算顺利。”
“哦?”黄绍竑奇道:“你刚说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钤老先生主持的?”(朱启钤先生是北洋政府官员,爱国人士、中国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古物陈列所,于1946年与故宫博物馆合并。)
林徽因问道:“您也知道朱老先生?”
黄绍竑道:“嗯,知道的,朱老先生也是古物陈列所的负责人,而古物陈列所是内政部的附属机关之一,所以我是知道他的。只是我个人于古董不发生什么兴趣,加上诸事繁多,古物陈列所我到任至今还未去过,因此我与朱老先生倒是缘悭一面。”
林徽因问道:“不知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的古董,是不是因为日本人的侵略企图,预备要南迁?”
宝物南迁的决定,在那个时间早已经作出,亦是属于内政部的职责范围,换句话说,这事也是黄绍竑负责的没错,但黄绍竑还没到北平时,这项工作实际已开始了一段时间,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北平各界当时知道宝物南迁之后,曾联名通电反对,谓政府须全力守北平,若虑古物资敌,则华北数千万方里数千万人民应先保护,不应只顾古物等语。这个义正词严的通电,南京政府不加理睬和反省,仍然用军警保护运出,直到四月间尚未运完。
黄绍竑道:“嗯,这个事情是有的。我二月底初至北平时,我们内政部的押运人员便向我请示,那时我正忙于军事,就说:“整个河北和北平正处在危险状态,守护不暇,还有工夫顾那些东西吗?你尽量地运,运出多少算多少吧。””
林徽因苦笑:“黄部长,您忙于军国大事,徽因钦佩,无话可说,可是您叫他们能运多少算多少,这里面就不免发生一些问题。”
黄绍竑非常意外,他本是对古董没有兴趣的人,自然不明白其中关窍,但林徽因说这话自然也不会是无的放矢,那这里面?
黄绍竑略一沉思,还是问道:“林女士,你有话尽可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