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曹操就处于这样一种迷茫、动摇、探索之中。用曹操自己的诗句作概括就是“昏鸦三匝,何枝可依?”
第四个特征、作茧自缚。曹操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迷茫、动摇、探索之中?在我看来,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作茧自缚,具体讲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的出身制约了曹操。曹操出身宦官之家,几代人享受朝廷恩惠,现在朝廷日益衰落,有心维护汉朝的没落统治,却找不到出路,因此迷茫。
第二个原因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从小养成的任性,一意孤行的性格,使他有不信邪,敢于碰硬的直性子。做事没有想到谋略,不顾后果,只是由着性子来,所以四处碰壁。由此,才心灰意懒,由此才迷茫与动摇。
第三个原因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可以看出,在这一个时期,最初的理想就是尽力为维护东汉没落王朝的统治做点事。做一个东汉王朝的忠臣,博个好名声。用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话说“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这从他反对袁绍废汉灵帝立刘虞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
第四个原因是曹操人生经历有限,涉世不深以及与曹操自己所接受的封建教育有关。对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缺乏认识,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东汉王朝没落的根本原因以及必将灭亡的必然性,对新兴的农民起义由于自身阶级地位的局限性无法认识其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意义,既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是受儒家传统的忠君报国的思想影响太深。只想忠君报国,把他的那个本不应该当作国家象征的君当成了国家的象征。把那个本应是国家主体的农民及广大劳动人民当成了奴隶。所以无法摆脱时代对自身的约束,其自身的局限性就是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自己直至到死也没有敢于彻底否定他心目中的那个没落王朝。
结论:这一时期尽管曹操还处于迷茫、动摇、探索之中,但是处于迷芒、动摇、探索之中的曹操还是有进步。那就是认识到“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在现实社会中行不通,要有所作为,必须拥有武装力量,必须用“革命”的武装力量推翻“反革命”的武装。由此,曹操的人生进入了青年时期的第二个阶段“欲作征西将军”。
曹操青年时期的第二阶段从离开朝廷起到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止,这个阶段其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也有四件。
第一件事是离开朝廷,逃回家乡后散发家财,招募义兵,为讨伐董卓作准备。这件事还得到孝廉卫兹的支持。
第二件事布告天下组建讨卓联盟。《三国演义》第五回,这样写道“操发檄文后,多镇诸侯各起兵响应”。意思是说曹操首发矫诏,号令天下。而《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英雄记》却说“东郡太守乔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除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不管何种说法,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在讨卓联盟中,袁绍是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在十七路诸侯不作为的情况下,曹操是积极参与者,有作为者。在董卓兵力强大的情况下,袁绍等人谁也不肯首先进攻,而曹操敢于领兵向西进攻。这时跟随他的有张邈的部将卫兹。在荥阳汴水与董卓部将徐荣交战中,士兵伤亡很大。自己也被流箭射中,所骑的战马也受了伤。他骑着堂弟曹洪的战马趁夜逃脱。回到盟军驻地酸枣,见到那里摆着十几万军队。将领们天天摆酒,举行宴会,没有进攻的打算。曹操对此极为愤怒,并耐心规劝他们,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没有人理会曹操。曹操失望地离开了盟军,于是有了他青年时期第二阶段较有影响力的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是曹操离开了讨卓联盟后到扬州募兵,组建自己的军队。扬州募兵,《三国志》这样说:“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对于这次“士卒多叛”,《魏书》是这样交代的:“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后来,曹操又到了铚、建平这些地方“复收兵得千余人”其募兵经历,真可谓出生入死。
第四件事是利用自己的实力剿灭了黑山贼等引起地方动荡的反朝廷武装。曹操也因此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平生第一次凭军事力量赢得了东汉王朝的郡守。
这一时期,虽然时间很短,但也有四个特征。
其一是符合青年曹操敢作敢为的个性特征,回家募兵。不惜倾其所有,在讨卓联盟中,在十七路诸侯不作为的情况下,敢于带领自己微小的力量与强大的董卓集团交战。在扬州募兵过程中,虽遇兵变,帐篷被烧,也毫无畏惧。后来成立了自己的武装,依靠自己的武装剿灭了黑山贼等十万余的武装。
其二,是有了坚强的“革命”信念,这也是曹操成熟的一个标志。当联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时,曹操便主动离开了联盟去扬州募兵,组建自己的军队。尽管遇上兵变,尽管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也不气馁,也不畏惧,更不动摇。
其三,认识上有了大进步。就是认识到要建立丰功伟绩,必须用兵权说话。懂得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用强大的“革命”武装推翻同样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只有自己拥有了强大的“革命”武装,才有可能推翻同样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讨卓联盟不算不强大,十七路诸侯,十几万军队,可惜不受自己控制,自己的主张不但得不到贯彻执行,那些手握兵权的人连听他说话的兴趣都没有。由此,曹操才开始组建自己强大的革命武装。这一意识的形成,不但很快使曹操凭借自己的实力剿灭了黑山贼十几万军队,而且因此拥有东郡,而且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兵权,放弃军队建设。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什么都可以交出去,封地也可以交出去一部分,但要我回到封地,交出兵权是万万不可。要是那样,不但自己的性命,家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连朝廷的安全也无法保障。如果,没有我曹操,有多少人想称帝,称王!由此便可知道曹操深刻地认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
其四,曹操更大的进步是不但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依靠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养活强大武装力量的经济势力——必须有大后方,有革命根据地。在以前,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以生病为借口推辞了。现在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乐呵呵地走马上任了!当时借病推辞东郡太守是没有认识到政权的重要性,现在迫不及待地走马上任是意识到拥有自己的武装必须拥有养活这支武装的强大经济实力,所以他乐意接受了东郡太守任命,是借此建立保障军队经济供给后方基地。
曹操青年时期,敢作敢为不顾后果,做了不少的事情,除了自己吃了不少苦之外,还有两个很大收获。
一是自己成熟了,从一个敢作敢为,迷茫而莽撞的热血青年修炼成了一个有作为的谋略家。二是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批批有志之士都投到他的帐下,曹操的第一个收获我们放在后一节具体讲,这里就第二个收获作些交代。
曹操通过第一阶段的奋斗在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前面交代的荀彧、郭嘉、程昱等人对曹操敬仰并投奔曹操外,还有如钟繇等人。钟繇当时没有投奔到曹操帐下,但在朝廷为官也乐意为曹操效劳。当年李傕、郭汜等人劫持汉献帝“不与秦塞通人烟”,曹操派遣使者到长安进贡,李傕、郭汜等不但不让曹操的使者与汉献帝相见,并企图扣留使者。钟繇知道后,主动为其疏通。钟繇对李傕、郭汜说:现在是英雄纷纷兴起的时候,都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只有曹兖州对王室是衷心的,现在应该欢迎他,而不是拒绝他,不这样做,不能实现我们将来的愿望。李傕、郭汜采纳了钟繇的建议,对使者给予了丰厚的回报。因此,曹操的使命得以传达。这是处庙堂之高的有识之士在未投奔曹操之前就自觉地为曹操效劳。还有处江湖之远的有识之士也是倾慕曹操的德行,甘心为其奔走。这方面其典型代表人物是王俊。王俊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名气,但在《三国志》中,这个人对曹操可谓影响较大。《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用皇甫谧《逸士传》说:“及袁绍与袁术丧母,归葬汝南,俊与公会之,会者三万余人。公于外密与俊曰,‘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必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俊曰,‘如卿之言,济天下者,舍卿复谁?’相对而笑。”这时的曹操还是布衣,可见两人之心心相印。后来,曹操得志了,迎天子于许昌,多次邀请王俊出来做官,许俊以尚书之职。王俊还是不为之心动,再后来,刘表见袁绍强大,暗地里与袁绍往来,王俊对刘表说:“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今乃释近而求远,如有一朝之急,遥望漠北之救,不亦难乎?”尽管王俊不愿意到曹操那里去做官,却愿自觉地为曹操效劳,由此可见曹操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号召力!这号召力将曹操推入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有作有为的中年时期。如有兴趣,请看一节,有作有为的中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