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11章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1 / 2)

 第四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前面林林总总的讲了九讲,从曹操一生的大事件及成长轨迹到曹操的智慧与建树以及曹操在历史社会中人们对他的误解都作了叙述分析,现在该是对曹操形象作总结的时候了。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用陈寿的话说,曹操应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结尾写道:“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同时起兵,袁绍在北方四周虎视眈眈,力量强大,没有人是他的敌手。曹操运筹帷幄,用武力征讨国内,采取申不害、商鞅等法家治国的策略,通晓韩信、白起的用兵奇技。根据每个人的才能授予官职,是人尽其才,克制感情,讲求谋略,不记旧仇,终于能完全掌握了国家机要,建成大业,就因为他具有最优越的智慧和才略,曹操可以说是个非常的人物,盖世的豪杰。”陈寿从政治家与军事家两个方面对曹操做了概括,作为政治家能采取申不害,商鞅等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作为军事家,通晓韩信、白起的用兵奇计。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他都能善于用人,克制感情,长于谋略。陈寿下结论说,曹操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由此,我准备从三个方面说说曹操为什么可以称为“非常之人,超世俊杰”。

一、冲锋陷阵的战士。

曹操,在沙场上披坚执锐,身先士卒,鼓励士兵忘我战斗。这方面的事例太多,只列举一例,让大家管中窥豹。

曹操与吕布的濮阳之战。

对于这次战斗《三国演义》十一回、十二回浓彩重墨,曹操在这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虽“误中匹夫之计”,仍是“吾必当报之”。在攻濮阳城时,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其战士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勇敢性格一句“我不自往,谁肯向前”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城中计,被重兵包围,好不容易被典韦救出,又被冲散。途中又撞上吕布。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方而去。正逢典韦,后又遇上夏侯渊,才得以捡回一条性命。曹操在吕布以戟击盔的危难时刻,仍能从容地反指曰,表现了曹操临危不惧、临乱不惊的淡定。

二、出奇制胜的将军。

老子说:“知人之智,知己者明”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对人、对己认知的重要性。老子是哲学家。他是从人生观的角度上来解读的。其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就是表现在对人、对己的认知上,在做事时认知了别人,认知了自己,就会很智明或者说明智地对待双方,处理好事情。而孙子是军事家,是从战争的认知角度上解读对己、对人的认知。如果在战斗中,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又掌握了对手的情况,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克敌制胜。曹操就是这样一位将军,战场上常常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是基于对人、对己的透彻认识,下面举三例作说明。

其一、曹操与审配、袁尚的邺城之战。

审配守邺城,曹操将邺城围住。“尚还救邺”,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擒耳”。“尚果循西山来临釡水为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写众人害怕“不如避之”。其理由是“此归师,人自为战”。这是回家复仇的部队,他们为保卫家园而战,为复仇雪恨而战,定抱必死之心,以一当十,人自为战。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曹操既知其一,也知其二。既知其一,他们如果从大道而来,说明这是一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部队,我们应该回避。他又知其二。如果从西山小道而来,那么这支部队虽然是回家为保卫家园而战,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以死相拼的勇气,他们还是有畏惧,有后顾之忧。对于这样一支报仇却怕死的部队,其战斗力可以想象,强大不到那里去。而袁尚果从西山小道而来。由此,曹操自信地说“孤已占领冀州了,你们各位知道吗?”他的将领都说“不知道”。曹操又说“你们各位不久就知道了”。《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后来的结局果如曹操所料,对于这一点《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做了详细交代,曹操为什么能打败回师救援的部队顺利占领冀州呢?就是基于对袁尚有深刻地认识,认识到袁尚所带领的部队并不是一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部队,而是一支左顾右盼、三心二意、贪生怕死的部队,基于此做了准确分析,作了周密部署,掌握了主动权。

其二、曹操坐收渔利。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孽根性。这一人类共有的劣根性,也被曹操拿来设计,而且是随心所欲。如北征乌丸。袁尚、袁熙最后逃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客观上讲,逃到那里,要剿灭袁尚是有难度的。其难度有三点:第一点,“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公孙康这个人本来就是凭天高皇帝远这一点不服朝廷,有反抗性。第二点,袁氏家族与辽东官员的关系较好。“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些单于都是袁绍扶持起来的,为了巩固关系,袁绍把家中佣人的子女当做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人为妻。第三点,如果加大打击力度,袁尚与公孙康就会联合起来,做困兽斗。他们害怕被消灭,会以死相拼。在这样的险情下,曹操没有采纳部下,“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的计谋。而是,自信的对这些人说:“我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我还想让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派人送来首级,不需要麻烦士兵了。曹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但没有进兵,反而是撤兵回柳城。不久,公孙康果然派人送来了袁尚、袁熙及速仆丸等人的首级。对此,部下大惑不解。曹操解释说:“公孙康向来就害怕袁尚这些人,我如果抓紧攻打他们,他们就会联合起来,以死相拼。不攻打他们,他们反而会自相火拼。情势就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是人性的自私自利性造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三国志。袁绍》裴松之注,引用《典略》中内容:“尚为人有勇力,欲夺取康众,与熙谋曰,‘今到,康必相见,欲与兄手击之,有辽东犹可以自广也。’康亦心计曰,‘今不取尚、熙,无以为说国家。’乃先置其精勇于厩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之,坐于冰地”。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性入木三分的认识,对于这种困兽,如果你抓紧攻击,就给他们造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胜利条件。所以,曹操回避了这一点,转而利用人性自私的劣根性,让他们彼此为了活命而自相残杀。由此,说曹操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而造成随心所欲的程度,这一点也不过分。

其三、吕布,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用《魏书》曰:“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不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这个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吕布第一次来攻击时,曹操是空城,只有一千多士兵在家,想布疑兵,也无兵可布。由于屯子旁边有茂密的树林,又曹操本人诡计多端是出了名的。据此两点,吕布怀疑林子里有伏兵,而且吓得不轻。是相互提醒,曹操这个人诡计多端,不要中了他的伏击。其结果是自行退兵十余里。吕布第二天又来了,这次来是想好了主意的,是先放火烧掉那片树林,企图将伏在树林中的士兵烧死。可惜的是,吕布这一点心事早已被曹操看透,吕布第一天之所以退兵,是怀疑树林里有伏兵,那么曹操将计就计,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而把伏兵布在无水的长堤上,以断其后路。由此,大败吕布。

曹操,我们说他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将军。其实,这个“奇”并没有多么奇怪,只是出其不意而已。只是对手疏忽被曹操钻了空子。曹操之所以能事先知道对手有机可乘,是基于人性的深刻认识。如“公孙康与袁尚的窝里斗”,袁尚已到山穷水尽,按部下建议,应是痛打落水狗。而曹操却反其道而行,放落水狗一条生路。不但没有进攻袁尚,反而撤军回柳城,表面上看,留给公孙康与袁尚一条生路。而实际上是给两条饥饿的狗一块骨头,这两条狗为了生存,必然会为了一块骨头生死相搏,二狗相争,必有一败,曹操由此坐收渔利。要是公孙康与袁尚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为了一块骨头窝里斗。可惜,他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就必然遭曹操算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