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表彰大会结束,李未又在京城待了两天,去见了见童老、杜老,在他们这儿,李未又遇到一位名人,虽然穿越这么多年,李未见过的名人已经有很多了,但是遇到这位,还是多看了几眼。
因为这位的经历实在是太传奇了,他原本是宝岛人,19岁考上台大农工系农机专业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毅然投笔从戎,一时成为宝岛的风云人物,各大媒体都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
军校毕业后又读了企业管理的硕士,然后进入军队服役,他这样有文凭又有名气的自然很受军队欢迎,一去就给了他上尉连长的职位,按道理说,这样的人如果稳扎稳打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然而每当他在海边眺望大陆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大陆能够做到!即便此时的宝岛经济发展再好,但是宝岛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带动整个中国的腾飞。
时间一长,他慢慢做了一个决定,每次休假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时候,总会给他讲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六载的故事。
然后在某天夜里,他先利用自己的职务下达了宵禁令,趁着其它士兵都在营方的时候,他背着水壶,穿着救生衣,抱了两个篮球当救生圈,偷偷熘进海里,游了三个小时游到对岸。
到了大陆,他向守军表明身份,大陆方面一听说有这么优秀的人才主动投奔,那自然是非常欢迎的,在听取了他的意见后,安排他进入北大经济系就读,他为了减少对家人的影响,改名林毅夫进入北大校园。
在刚刚改革开发的时候,大陆还处于贫困当中,宝岛却借着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人均收入远超大陆,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能主动选择大陆,这眼光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然而这只是他传奇经历的开始,进入北大第二年,前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来北大讲座。
舒尔茨自然是不懂中文的,要讲座就得找个翻译,林毅夫因为英语出色拿到了这个机会,在数天的接触过程中,舒尔茨也被林毅夫的才华征服了。
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林毅夫有着独一无二的领悟力,以及那份对经济学的热爱;所以在舒尔茨回到美国后,没过多久就向林毅夫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去芝加哥大学读博。
芝加哥学派可是经济学最显赫的山头之一,而且还可以跟着诺奖得主求学,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林毅夫根本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于是第二年就去了芝加哥,他的妻子也前往美国和他团聚。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期间,林毅夫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解决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他的毕业论文就是《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
拿到博士学位后,为了等妻子毕业,他又在耶鲁做了一年博士后,前不久才刚刚返回国内,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正好是杜老的下属,今天他来杜老家里做客,正好被李未撞上。
“小林,你才刚回国,对国内这几年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的变化还不太了解,我建议你先不忙着开始工作,先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到处走走看看,更直观地了解下农村的现状,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杜老一向很重视实地调研,他也建议林毅夫这么做。
“小李这几年在农村搞得很好,带动了不少周边村民脱贫致富,既然你俩在我这儿遇到了,那就刚好跟小李回去看一看。”杜老对李未在河阳的搞得几个项目评价都很高,在杜老看来,这就是他心中理想农村该有的发展方向。
因此见人都推荐,尤其是在林毅夫这儿,这个年轻人在许多高层领导那儿都挂了号,学历又扎实,毫无疑问是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的新一代继承人,那就更要让他去看了。
“我也有这个打算,说实话,虽然我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国农村问题,但由于我来了大陆之后,就进北大学习,在北大待了没多久又去了美国,对大陆的农村确实缺乏深刻的了解,那篇文章也多是基于宏观层面写的,确实需要加强对大陆农村微观层面的了解。”林毅夫爽快地答应下来。
他回头和爱人小声商量了几句,征得了妻子的同意后,又转过头来问李未,“李先生,您还要在京城待多久?”
“预计明天回去,这个月应该都在河阳,下个月估计要出去一趟。”前段时间王石打电话,让李未下个月去趟特区,说有事情要跟他商量。
“那杜老,我现在就给您请个假,明天和李先生一起去河阳。”杜老正好是林毅夫的上级,这倒是省了请假的功夫。
“你这是公事,又不是私事,怎么能算请假?明天我给你们所长说一声就行了,哦,对了,记得把票据保存好,回来给你报销差旅费!”杜老很欣赏林毅夫这种果断的性子。
于是,李未第二天回家的时候,身边就多了一位同伴,他们在卧铺车厢里进行了一番长谈,李未发现,此时的林毅夫,经济理念和后世他了解的大有不同,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硕笃信不疑。
这样很多问题就没办法就交流了,因为好多在林毅夫看来明明不符合西方经济理论逻辑的桉例,日后在中国都发展地很好。
李未只能这么说,“林先生,任何理论都有其前提条件,西方的理论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为或明或暗的条件,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套用在发展和转型中的国家,由于条件不同,就会闹出笑话,唯有结合实际的理论创新才能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这也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一直鼓吹中国经济会崩溃,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却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他们脸的原因。
林毅夫脸上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科学理论应该是全球通用的,不过他素养不错,也就暂时歇了争执,和李未聊起了其它话题。
李未也不再劝说,他知道空口白话很难说服人,今后还是让事实来改变他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