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向晚,汉家宫阙。
汉元帝看罢诸葛丰奏疏,最终偏向许章,于是大怒:此贼,依仗天子威风,追逼皇亲国戚走逃宫中,忒也可恶。传朕诏旨,无论谁对谁错,先收回诸葛丰符节!
由此便从诸葛丰开始,其后司隶校尉不再掌握天子符节。
诸葛丰被收符节,兀自不服,再次上书,以辞职相威胁。其疏略云:
臣丰驽怯,文不足以劝善,武不足以执邪。陛下拜臣为司隶校尉,复秩臣为光禄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又迫年岁衰暮,常恐卒填沟渠,无以报厚德,使论议士讥臣无补,长获素餐之名。故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编书其罪,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夫以布衣之士,尚犹有刎颈之交,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之臣,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邪秽浊混之气上感于天,是以灾变数见,百姓困乏。此臣下不忠之效也,臣诚耻之亡已。凡人情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忠臣直士不避患害者,诚为君也。今陛下天覆地载,物无不容,使尚书令尧赐臣丰书曰:“夫司隶者刺举不法,善善恶恶,非得颛之也。勉处中和,顺经术意。”恩深德厚,臣丰顿首幸甚。臣窃不胜愤懑,愿赐清宴,唯陛下裁幸。
元帝览奏,只是摇头,既不纳其建议,又不许其辞职之请。诸葛丰见此,再次上书:
臣闻伯奇孝而弃于亲,子胥忠而诛于君,隐公慈而杀于弟,叔武弟而杀于兄。夫以四子之行,屈平之材,然犹不能自显而被刑戮,岂不足以观哉!使臣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臣诚愿之。独恐未有云补,而为众邪所排,令谗夫得遂,正直之路雍塞,忠臣沮心,智士杜口,此愚臣之所惧也。
此疏奏上,威胁之意更显,元帝不答,外戚皆恨。其后不久,诸葛丰反被人寻个过错,遭捕判罪,朝廷官员多议其非。汉元帝明知其无罪,乃命释之,调为城门校尉。
诸葛丰虽然被贬,犹不断上书,又控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
汉元帝终不耐烦,乃下诏给御史府:诸葛丰前任司隶校尉,专作苛暴,以获威名,朕不忍讯,命为城门校尉。今不自省,反怨周堪、张猛,案无证之辞,暴难验之罪,恣毁人誉,不顾前言,实谓不忠者。朕怜其年老,不忍加刑,命其免官,永为庶人。
画外音:诸葛丰由此便被免官回乡,其后老死家中。诸葛后代耿直,皆类于此。
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崩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二岁,在位十六年,葬于渭陵,庙号高宗。太子刘骜登基,是为汉成帝。百官朝贺,拜舞已毕。
汉成帝:传朕诏旨,尊我生母王皇后为皇太后。诏命傅昭仪,随我皇弟定陶恭王刘康前往封国定陶,尊称定陶太后。
众臣:陛下圣明。臣等恭贺皇太后,陶太后。
汉成帝:卿等平身。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丞相匡衡出班上奏:臣有本奏。向有陈汤奉命出使,矫诏行事于蛮夷,自取康居国财物,阻止有司察查。今吾皇登基,虽颁大赦天下恩旨,但臣以为,陈汤亦不宜临朝伴驾。
成帝初临万方,不好驳回丞相之奏,只得说道:既丞相上本,陈卿可有不服?
陈汤:丞相此是挟私陷害,为臣的确不服。只因当初康居王送来侍子为假,不是真正王子。此等瞒天过海重罪,岂可不讨?因路途遥远,请示不及,臣故矫诏,调集诸国之兵,灭此不臣叛国。臣之微功,先帝已有定论,丞相今重翻此案,臣故不服。
汉成帝:丞相,果有此事否?
匡衡:陛下,臣等早已命人核实,康居王送来侍子确实是真,并为虚假。此是陈汤企图脱罪,诬告藩臣,乃是欺君重罪。臣请将陈汤立即下狱,并命有司议处其刑。
陈汤闻而大怒,直气得说不出话来。便在此时,太中大夫谷永太出班,为陈汤辩冤。
谷永太:陛下!臣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仄席而坐;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乡沙幕。由是言之,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盖“君子闻鼓鼙之声,则思将率之臣”。窃见关内侯陈汤,前使副西域都护,忿郅支之无道,闵王诛之不加,策虑亿愤,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逾集都赖,屠三重城,斩郅支首,报十年之逋诛,雪边吏之宿耻,威震百蛮,武畅西海,汉元以来,征伐方外之将,未尝有也。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今陈汤亲秉戈钺,席卷喋血万里之外,荐功祖庙,告类上帝,介胄之士靡不慕义。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周书》曰:“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夫犬马有劳于人,尚加帷盖之报,况国之功臣者哉!窃恐陛下忽于鼙鼓之声,不察《周书》之意,而忘帷盖之施,庸臣遇汤,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勉励死难之臣也。
汉成帝:卿言甚是,功臣不可加诛。然丞相之奏,亦非空穴来风,不可不问。若此,可免罚陈汤欺君大罪,只削除爵位,使充兵伍。
匡衡、陈汤、谷永太:陛下圣明,臣等奉旨,谢恩!
云卷云舒,花开花谢,风云轮转。数年之后,匡衡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纠举其党羽,由此石显免官,死在回乡路上。
匡衡奋起直言,为朝廷铲除奸佞,一时举国称颂。
然而其后不久,匡衡却又重蹈石显覆辙,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司隶校尉骏等联名上书,告其专地盗土,侵吞国家财产。因证据确凿,无可抵赖,匡衡以至晚节不保,亦被贬为庶人,返回故里。不几年,匡衡病死于家中。
匡衡罢相,王商代之。
忽这一年,边境战事再起,西域都护府受到乌孙兵马围攻。都护段会宗一面组织抵御,一面派出驿使,飞报京城长安,请求朝廷尽快发兵援救。
丞相王商接到边报,与大将军王凤及百官讨论数日,众言不一,毫无结果。
王凤由此建议:昔关内侯陈汤极善谋划,熟悉外国情况,可以召至问之。
王商称是,于是将此建议上报天子。汉成帝本来当年便是迫于丞相匡衡力纠,这才处分陈汤。此时匡衡已经罢相,无人相阻,于是立即召见陈汤,问以平定乌孙方略。
陈汤早在攻击郅支时落下风湿,又在军营中数年不得治疗,因此入见汉成帝时两臂不能屈伸。成帝免其跪拜之礼,并令赐坐,示以段会宗求救奏书,并问御敌方略。
陈汤看罢奏疏,沉吟半晌,故作推辞道:今满朝将相九卿都是贤才,通晓事理。小臣衰弱多病,不足以策谋军政大事。
汉成帝听出其话中怨气,抚慰道:卿乃先帝旧臣,今国有急事,卿勿辞也。
陈汤闻此,怨气渐舒:臣谓此事,不值陛下忧虑,大可高枕无忧。
汉成帝:卿据何而作是言?
陈汤:若论昔日诸国战力,胡兵五人方当我一名汉士,因其兵器粗笨,弓箭不利故也。今其虽学汉兵制器之巧,刀、箭较胜于前,但我仍可以一敌其三者。围攻段会宗之乌孙兵马,臣谓不足以战胜汉军,因此陛下尽管放心。
汉成帝:若依卿计,则我不发救兵,只坐观其成败耶?
陈汤:即使发兵去救,大军远征,轻骑每日可走五十里,重骑只可三十里,绝非能远趋万里以救急者。臣虽不敏,但料其包围已经解除,不出五日,当有吉讯来报。
成帝闻奏,半信半疑。陈汤见皇帝不言,遂起身请辞。
四天之后,果然西域军书报回,说乌孙兵已经解围而去,不需朝廷再发大军。
通过此事,汉成帝对陈汤刮目相看,极为欣赏。
适逢大将军王凤上书:臣启陛下,前关内侯陈汤御边经验丰富,于朝廷大有用处,不可久使赋闲。臣请启用陈汤,任其为从事中郎,以备军中咨询,望乞恩准。
汉成帝:准卿所奏。
陈汤复被重用,国中军情大事,大将军王凤都委以决断之权。陈汤重披戎装,再次领兵,因严明法令,采纳众人意见行事,颇有将帅风范。
汉成帝即位之后,丞相安昌侯张禹因曾为帝师,故此赐位特进,极受尊宠。
忽这一日,成帝设朝,公卿大臣都侍立在旁。刚欲议政,殿头官入内启奏:今有故太傅萧望之徒朱云,上书求见陛下,说有治国良策,面呈朝廷。
汉成帝:朕幼时便闻此人名望非凡,可特赐召见。
殿头官声诺,外出传旨,朱云随入,伏倒丹墀,大礼参拜。
汉成帝:卿既求见,未知有何朝对?
朱云:臣为靖朝纲而来。
汉成帝:朝纲有何不靖?
朱云:今观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天子大惊:卿所言佞臣者,乃是谁也?
朱云铿然答道:安昌侯张禹!
成帝大怒:尔小臣居下讪上,敢廷辱天子之师,罪死不赦。将朱云拖出,即行斩首!
御史闻命,应诺一声,急上前将朱云执下,往外便行。朱云双手攀住殿前门槛,死不肯走,以致门槛断折。殿中众臣见此,无不失笑。
朱云高呼:陛下且慢,请听臣一言。臣今日虽死,但得下从龙逢、比干诸贤游于地下,此生足矣!但未知圣朝今后,当何如耳?
成帝怒不可遏,拍案叫道:拉下去,先割其舌,然后枭首!
光禄大夫辛庆忌出班高叫:圣上息怒,刀下留人!
汉成帝:卿有何言?
辛庆忌卸下冠帽、摘除印绶,在殿下叩头:朱云乃前朝太傅萧望之高徒,誉满天下,但向以狂放正直闻名于世。今日虽于殿中狂言,但犹有可取者。若其所说为实,则不能杀之,以成其名而归过陛下;若其所云皆谬,则不过狂生悖论,何必杀之?更不必理会,愈要宽容待之。昔秦始皇焚书坑儒,至遗诟二百载,悔之无及。臣冒死进言,惟陛下思之。
成帝看看朱云豪气冲天之状,再瞧瞧辛庆忌惶急之态,复觉好笑,怒气逐渐消解,于是诏命:赦免朱云死罪,赶出殿堂!
禁卫入内,将朱云拖出殿外。
鸿胪寺卿出班上奏:臣请更换被朱云所攀折门槛,望乞陛下恩准。
汉成帝:休要调换!就照原样补好,以表彰刚烈正直之臣。
鸿胪寺卿:诺,臣遵旨。
汉成帝瞧向辛庆忌:贤冒死为朱云求情,也可谓刚烈正直之士。
辛庆忌:陛下圣明,本不曾真欲斩杀朱云,臣不过是顺水推舟,不敢当陛下谬赞。
字幕说明:辛庆忌,字子真,故破羌将军辛武贤之子。
镜头闪回。辛武贤与赵充国、甘延寿平定先零诸羌于鲜水,巩固西陲边境,立下赫赫战功。青年辛庆忌投笔从戎,被任命为右校丞。后跟随长罗侯常惠率军开赴西域都护府,在乌孙都城赤谷城驻兵守边,开垦屯田。
甘露二年,乌孙大、小昆弥王内争,辛庆忌与乌孙歙侯作战,陷阵却敌。朝廷论功行赏,升任侍郎,不久又升任校尉。当时匈奴争夺西域,辛庆忌再受朝廷之命,率兵前往焉耆国驻兵戍守,开垦屯田,朝廷倚为栋梁。
汉元帝初年,辛庆忌补任金城长史,后又调为郎中、车骑将,又升任张掖太守,徙任酒泉太守。精于武功,又擅长吏治,实是文武全才,为当时朝野称颂。
汉成帝初年,辛庆忌调回朝廷。因其父辛武贤与赵充国有隙,两家后人互杀,辛庆忌颇受株连,不得高升。后因大将军王凤极力推荐,成帝乃征辛庆忌为光禄大夫、执金吾。
闪回结束,辛庆忌起身归班。丞相司直何武上奏:光禄勋辛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今我国朝兵革久寝,虽大灾未至,而宜豫御之,臣谓辛庆忌宜在爪牙官任,以备不虞。
汉成帝:准奏,诏拜辛庆忌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
何武、辛庆忌:臣等谢主隆恩。
汉成帝:今有婕妤赵飞燕性情贤婌,甚可母仪天下;朕谓其父赵临,当为列侯。
宗室谏议大夫刘辅出班进谏:陛下不可。
汉成帝:因何不可?
刘辅:臣闻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享白鱼赤鸟吉兆,但君臣仍然敬惧,举动互相警戒。况今末世,不蒙继承之福,屡受威怒之怪异乎?今陛下触情纵欲,倾于卑贱,欲使赵婕妤为天下之母,此是对天不畏,对人不愧,何惑于此!俗云“腐木不可做柱,卑人不可做主”,天人不予,必有祸无福,市人皆知。朝廷不言,臣窥悲之。自念能以同宗见用,私受俸禄不忠其君,辱谏官之职,不敢不尽死以言,望陛下深察。
汉成帝大怒:逆贼,安敢当面谤讪天子!侍御史,立刻将刘辅关进掖庭秘狱听勘!
侍御史答应一声,如鹰拿燕雀,将刘辅扭送出殿。群臣因见天子震怒,皆不敢言。
辛庆忌再次出班,叩头上奏:陛下且慢。臣谓刘辅身为宗室,干预内宫外戚封黜,本是其份内之事,不谓越职。虽言辞过激,但念其刚直清正,故冒死上奏,请收回成命。
汉成帝:我闻无论朱云,或是刘辅,卿与其二人皆是萍水之交,并不亲厚。今都冒死上书营救,真可谓急公好义者也。也罢,便诏免刘辅死罪,命其回家思过!
辛庆忌:陛下圣明,臣谢主隆恩!
镜头扫描朝中领班重臣,字幕说明: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汉宣帝母兄王武之子,嗣位乐昌侯。汉元帝晚年宠爱次子定陶王刘康,皇太子刘骜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王商作为外戚与朝中重臣,竭力庇护太子地位,对汉成帝顺利即位功不可没。至此王商接替匡衡为相,达到从政生涯顶峰。
王凤,字孝卿,太后王政君之兄,封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全国兵权。
王崇,大将军王凤同母弟,被封为安成侯。
王谭,汉昭帝朝丞相王訢之子,被封为平阿侯。
王商,太后王政君之弟,被封为成都侯。
又有王凤族弟,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王氏权势大炽。
建始三年秋,京城长安忽然盛传谣言,说有大水将至,京师难保。百姓闻言惊恐,城中大乱。汉成帝闻知,立即召集公卿大臣,在殿前商议对策。
大将军王凤上奏:臣以为传言之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所谓未雨绸缪,今应准备船只,大水来时,陛下、太后及后宫可以登船避难;且请通知百姓登城,以避水灾。
大臣闻此,纷纷附和。唯独王商出班反驳:自古至无道者,即使招致天怒人怨,亦无大水漫过城郭之理。况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怎会无端发起大水?定是谣传。当此下令百姓登上城墙,反会助长谣言,制造混乱!
汉成帝:丞相之言是也,朕信以为然。
群臣见此,不敢再言,京师恐慌乃定。
其后果然不见水来,谣言自破。朝会之时成帝当众赞佩王商,王凤大惭。
王商身长八尺,体态高大,容貌十分出众。匈奴复株累若鞮单于来朝见汉成帝,顺便到未央廷拜谒丞相王商。王商起身离席,单于抬头仰望,心中畏惧,执礼甚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