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知道的是,人民军只规定拼刺刀前发一排枪。因为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p>
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p>
其它部队,包括正史上能摸着刺刀的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p>
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人民军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因为张汉卿前生所看过的抗战片包括历史的介绍,都客观地说明日军的战术素养极高,为了不吃亏或少吃点亏,先趁着有枪时干他几票赚个先机再说,这是比较阴暗的想法。</p>
当然,在后来的宣传上还是正气凛然地说:“战争就是战争,为什么中国军队要按日军的规则走?要是讲武士道精神,日本就不要发动战争,我们以体育比赛分输赢好了!”</p>
本来中国人在体格上就不弱于日本,现在士气彼消此涨,加上人头又多,焉能不胜?就这样,一个中队报销了。</p>
渡边不愧是沙场老将,稍一琢磨,便明白人民军就是靠第一轮的排枪抢占先机而已,因为在后来的刺杀中,再没有发出一声枪响。</p>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抓紧时间和他们贴身抢逼,否则,人民军如果换另一梯队上来,难免故伎重施,这样损失就有些大了。而如果迅速贴上,则敌我混杂,人民军就是想发冷枪也很难有机会。</p>
</p>
于是其他两个中队一窝蜂地涌上,迅速和侯万山的连缠在一起。</p>
他的决定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中,他能看穿这一点不代表其他日军也能。因为从打冷枪到白刃战,也就那么一小会的功夫,至少后面两个中队的日军很多人没有这种意识。前面已经交锋上了,后面的也就抱着枪|托往前冲。</p>
侯万山才不会傻到用鲁缟之力再去硬顶对方的强弓。已经漂亮地消灭了日军一个中队,那可都是力气活,官兵都已经疲惫不堪。如果不歇歇,很多在死尸堆里胜出的伙伴就会没意义地丢命----这些经历过实战的官兵才是军队的灵魂,才不会这么轻易地撒出去呢。</p>
他一边下令撤退,一边闪出一块地方,让接应的部队赶上。</p>
不急,后面日军还有一壶好喝呢。</p>
有了空档,就可以看到狰狞的日本凶恶的嘴脸,黑压压的都是人。人民军等的就是这个机会。</p>
又冒出一拨拿枪的士兵,二话不说便放枪。这些士兵都是受过“教育”的,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p>
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p>
因为这个年代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打上身虽然好,但子弹极难穿过去;倒是打腿,一是相对贯穿容易些,二是在接下来的肉搏战中如果腿部无力,你懂的。</p>
所以造成了打非要害部位比要害部位更有杀伤力的悖论,但这是实实在在的。</p>
更好玩的是,由于距离太近,一些子弹在日军身体里穿出后还出现“跳弹”的情况,友军一旦被碰到,虽然极少有生命之虞,但多少都有些破坏力,至少该用劲的时候会有些障碍。</p>
眼见得第二个中队又将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同样地让这拨日军有了畏惧心理,让渡边中佐心忧如焚。如果不能真正做到贴身紧逼,保不住人民军还有什么花样出来。他按捺不住焦急的心理,挥起指挥刀,亲自冲上前去。</p>
有了中佐先生做榜样,日军的士气重新振作起来。上不惜命,下又何疑?</p>
不过指挥官冲在前线,历来是军中大忌。虽然能够带动士气,但是不可避免地,如果长官阵亡,对全军的影响是极大的。专职寻找并消灭敌方重要目标如指挥员的狙击手目前还未登上舞台,但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斩首战”思想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p>
挥着镶有花边纹饰指挥刀的渡边一出手,便被有心人惦记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