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恒最近很幸福。
一个要强略显自卑的农家孩子几个月来的经历,可谓是精彩纷呈。
《一切》和《青灯》也发表了,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读者来信成了NMG师范大学一景。
为了不过于影响同班同学的课业。
包老师和系里协商,让大四的学长们以提前实习的名义加入到拆信和回信工作中。
这才让李子恒的同学们松了一口气。
中篇小说《奋斗》寄给了《收获》杂志。
李子恒按照兄弟的指点,同时附上了自己的个人简介。
当然诗人这个头衔一定要摆出来。
或许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潮,或许文笔还行。
或许李子恒诗人的身份有所加分。
反正是《奋斗》刊登在了《收获》第十一期。
稿酬是每千字四元,五万七千多字稿费为二百二十九元六角四分。
这个数字直接震惊了整个学校。
一个在校学生,一次性拿到了普通教师半年以上的工资收入。
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到手了,一时风头出尽。
李子恒按照先前和兄弟商量好的,和包老师汇报了一下。
在取得系里同意的前提下,花了四十八元钱,买了四十根金星钢笔。
让包老师安排,送给那些帮助回信的同学。
他的慷慨更是赢得了学校的高度认可。
据说今年的优秀学生已经内定他了。
包老师甚至暗示他提交入党申请书,可谓皆大欢喜。
李子恒收到父亲关于李德章去世的消息时,也迎来了他最忙的时候。
本也没想回去参加葬礼,正好理由充沛,也就不回去了。
只是给奶奶和家人去了一封信。
主要是劝奶奶和父亲不要过分伤心进而影响身体。
对母亲没有安慰什么,他很清楚母亲对他大爷的态度。
同时告诉父亲和兄弟及家人,稿酬的数量和花销,惹得马玉仁又是激动又是心疼。
激动的是一次性入账二百三十元左右,这是入了社队以来全家收入最大的一次。
心疼的是又花了快五十元。
不过在二儿子的劝解下,说以后还会有更多收入。
而且花出去的钱对大哥的将来发展好处极大时,她也就不再追究了。
接着安顿李之重回信时告诉李子恒,钱是家里的,不要乱花。
存起来等放假一并带回,更是几次强调了钱的安全问题,让二儿子必须写上。
而且是她念一句,让李之重写一句,还认真的看着写,让李之重心里微酸。
李德财有些想不通了。
自己原来也算是走东闯西做买卖,也算见过大钱的。
但是个中辛劳自己知道,像这么轻松就挣了二百多元钱,简直就是日了鬼了。
成本不过一根钢笔,一瓶墨水,三本稿纸,合计两块二毛五。
利润率一百倍,唯一没有算的是二儿子的脑力劳动。
他不觉得坐在那里写写字有多累。
再有投资最大的一块二的钢笔还能用。
这个世界让他有些搞不懂了,不过对二儿子信任又加深了一些。
NMG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
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
定位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十年浩劫,学生成了推荐生,也就是工农兵学员,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老师也被发配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整个学校死气沉沉的。
还好去年的恢复高考,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老师们的回归更是锦上添花。
李子恒徜徉在林荫密布的校园里,现在的他很满意这样的生活。
想着今年三月份初来报道时,衣衫鞋虽是新的。
粗糙的做工和本人土气的形象让他有些自卑。
尤其是在满口普通话的女生面前,局促的都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现在的HUSHI还是一个闭塞的内陆三线城市。
市区人口不足六十万,语言以普通话为主,旧城话(本地土著和回民常用语)为辅。
一口流利的呼普是能否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