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因为一路上劳累,加上又要带杨湖适应新家,也只得留了下来。
经过几天的接触,和庄子的容忍,父子间的关系好了起来。
在戴六儿的容忍下,尽量满足这个暴脾气的孙子,与孙子的关系也好了起来。
杨湖得到了最大地满足,终于慢慢地适应这个家了。
双胞胎姐妹二人对于这个比自己小的弟弟,也很感兴趣,整天围在身边陪着小弟弟玩。
杨湖有了两个姐姐陪着,终于适应了这个家。
春祭前,老妪放心不下家里,决定回老家过春祭。
庄子决定辞别娘亲和妻子儿女,送老妪回去,并亲自去周围查找一下杨青儿的下落。
这年春祭,他不打算在家里过,在宋国过。
这次!庄子是真身出行。他觉得!还是真身好一些。分身虽然跟真身差不多,可多少还是分散了真身的注意力。
卖儿舍不得庄子走,可又无法阻止。庄子走了,家里就剩下她和婆婆戴六儿两个大人。家里还有四个娃要带,真的!别说绣花了,就光带娃和做家务事,就够两人忙了。
“庄哥哥!你早点回来!呜呜呜!把青儿姐带回来,把延儿也带回来。让天涯无名哥也回来,在宋国安个家。呜呜呜……”
老妪见杨湖已经适应这个家了,也就放心了。她终于完成了她的心愿,把娃平安地还给了人家。
杨湖毕竟还小,还不会说话,对于大人的举动,他还不知道什么意思。老妪走时,他正和两个姐姐玩得很开心。
真正地走了,老妪又觉得很舍不得。毕竟!这个娃是她一手带大地,多少还是有感情的。
临走的时候,老妪落泪了。
戴六儿为了感谢她,给了她不少银子。另外!还给了她几块玉器。
“这些玉器要传代下去,不能卖。”戴六儿不忘交待几句。
玉器是上层社会的装饰品,穷人是买不起的,穷人要是拿出去卖也卖不上价钱,玉器是上层社会的人相互之间买卖的。所以!不得不多交待几句,以免浪费了。
得知具体地址后,庄子带领着老妪,仅仅用了十来天时间,赶在楚国春耕大祭之前,来到老妪的家。
在战国时期,开始时都是按照大周天子的诏书来确定春耕大祭的日子。后来!在楚国和魏国等霸主诸侯国的带动下,不再按照“周历”来进行春耕大祭了。而是!自行其事。在周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春耕大祭的日子。
只有小的诸侯国,才规规矩矩地按照周历来进行春耕大祭。
当然!霸主诸侯国的君王高兴了,也会与天子同时举行春耕大祭,其实心里根本不把大周朝、大周天子当回事。
后来!大周朝的天子也变得精明了,不再要求“普天同祭”,而是!规定了一个大概的春耕大祭日期。比如说:从某日到某日,都可以进行春耕大祭。这样!就避免了诸侯不听诏令的尴尬,还能保持大周朝、大周天子的威严。
老妪家很清贫,家里没有男人,只有一个儿媳妇和四个未成年的娃。儿媳妇又是个病身子,不能下地干重活。前面三个都是女娃,最小的是男娃。
杨青儿下榻她家后,给予了她们家足够的银子,改变了她们家的现状。所以!老妪一家人为了感恩,才把杨湖照顾好的。
老妪家的三个孙女儿都很懂事,大孙女和二孙女都能绣花了。三孙女带小孙子,小孙子还很小,也就五岁左右。
根据老妪讲,她们家以前很穷,是无法从事手工业的。是杨青儿给了她们银子,才买得起丝线和绣帕的,才从事绣花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