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官场教父> 第850章 成长,你的名字叫痛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0章 成长,你的名字叫痛苦(1 / 2)

 最近这一段,富士康集团的高层多次到山阳市来考察,他们有意在山阳从事投影仪、LED等光电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通过初步接触,市委书记吴天然得知,富士康在山阳建厂,总投资将达到数十亿元。如果合作成功,2010年底,富士康山阳科技园即可入住员工总数5万多人。2010年前投资额不低于3亿美元,到2012年工业销售收入超过数十亿美元。</p>

吴天然觉得富士康的这个项目不错,富士康山阳科技园将是山阳市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对于加快山阳市乃至K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富士康山阳科技园是K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成果,对山阳市乃至全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带动。随着相关配套产业和上下游厂商的进驻,必将进一步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全面提升K省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p>

富士康山阳科技园的建设将使K省农民工外出减少5万。富士康落地山阳之后,将会有很多台商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中,放弃沿海城市,直接到中部来投资。而从中国的地图上看,K省是中部的正中央,也将是他们的首选地。初步估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招进各类企业80~100家。其中,引进台湾企业20家左右,企业每年贡献税收1亿元以上,实现亩产税收5万元,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项目开发期间,可为地方带来建设、销售等多项税收收入。</p>

吴天然便对副秘书长方致远说,小方,你组织人把富士康集团还有他们老总郭台铭的资料整理一下,我要看一看。既然是合作嘛,咱们也得做到知己知彼。</p>

方致远说,是,好。</p>

方致远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吴天然的秘书黄河伟。</p>

黄河伟在网上搜索了好几天,又在一些报单杂志上剪了一些材料。经过汇总并整理后,他给吴天然提交了一份有关郭台铭的报告。</p>

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最新全球富豪排名,55岁的郭台铭以32亿美元身价,名列第183名,首次跃升为台湾首富。但几乎同一时刻,郭台铭对内部500名干部的例行训话中,却依然严辞峻语,如履薄冰:“我们眼前的新世纪,将是一个危机与转机明显并存,‘成功崛起’与‘失败灭亡’更加高速转换的年代: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p>

创业家的最高策略——投入全部资源,冲刺一个方向。</p>

1974年,台湾某航运公司的年轻雇员郭台铭遇到了一个创业机会: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公司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家境贫寒的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p>

此刻,郭台铭手里有20万元(台币,下同)母亲给他结婚的钱。几个朋友凑足资本30万元,雄心勃勃在台北县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15名员工,挤在租来的70平方米厂房里工作。</p>

不料公司刚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上扬,经济随之萧条,30万元资金很快亏得精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退,但郭台铭不服气“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就此倒闭,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p>

时值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新鸿海的第一单业务是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时间紧任务急,鸿海却又无法生产模具。为准时交货,郭台铭不得不跑到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赔笑脸说好话,拜托模具师父帮忙赶工。</p>

在家人的帮助下,一年后鸿海开始赢利。</p>

这个过程郭台铭发现,对于新的全球下业形势来讲,模具是一个多么核心的领域。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元,郭台铭开始盘算想要投资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p>

这时的他面临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一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房地产价格飞涨,土地价格狂飚;另外制造业也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缺货。有人建议他买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议买原材料囤积。</p>

但最后郭台铭作出痛苦选择,把钱拿来买最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发展精良的技术实力、当时和郭台铭一起创业的陈一飞告诉记者,当时要坚持这样的选择真是“形同挖心”:一方面每次经过当时没有买下的土地都发现它在涨价,一年后轻轻松松大涨了十多倍;一方面从日本买来的机器千辛万苦才组装完成,新老员工需要摸索流程,必须每天加班到深夜……</p>

“有时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郭台铭说:但又过了4年,鸿海依靠长期发展训练的精良技术,及扎根稳实的生产能力,从原本只会生产电视机旋钮的小企业,接到了他们第一笔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而郭台铭身边的一些朋友,虽然从土地,原料上赚了一笔钱,此刻却再也无法进步了。</p>

因为有了自己的塑料模具机器,郭台铭开始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不过他马上遭遇了又一个难题——生意的好坏常常自己作不了主,如果母厂的电视机或收音机销路下降,就算鸿海的零件再好,一样没有发展空间。</p>

1980年,30岁的郭台铭为了购买模具机器前往日本考察,看到的是日本大厂如何长期扶持“配套厂商”,教它们如何开发新零件,做好市场计划,让小厂在技术、质量和数量方面部成为稳定的“卫星工厂”。反观当时的台湾大厂对代下小厂只会杀价,订单不稳,“母鸡抢小鸡”的做法,郭台铭内心苦闷陡升。</p>

一切都得靠自己。1980年,郭台铭决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进一步扩充工厂,扩张产能。这一步相当大胆,扩大产能最大的隐忧在于,客户的订单也要随着产能增加才行。郭台铭同时提出打造“先进制造力”的概念,“搞自主研发,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全力以赴,长期不变”。</p>

大家都不景气,成长都很艰难,郭台铭走了一条“反向深耕,苦练内功”的道路。</p>

过程很艰辛,公司流动资金甚至几次断炊;但结果很幸运,设备和研发最终增加了鸿海的订单。</p>

</p>

当时美国最大的游戏机公司亚泰瑞是鸿海第一个外国客户,郭台铭一直想跳过代理商和亚泰瑞做生意,有一天便直接打去电话,声称如果可以打破中间代理屏障,他拥有的“秘密武器”可以把产品成本降到“吓死人”的地步-亚泰瑞客户代表要他看如何“吓死人”,于是被郭台铭神秘兮兮地带到他的下厂,看到一台刚刚研发成功的圆形机器,是利用震动来推动顶针,可以省掉人下一根一根地插针。在当时,这算是相当新奇领先的做法,大概可以算鸿海最早的自动化设备吧!</p>

从人工走向自动化,鸿海的业务突飞猛进,1982年,郭台铭终于买下了自己的厂房。</p>

最早探讨创业策略的大师之一,也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刺,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而就在1985年,当杜拉克完成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之前,像郭台铭这样的一群台湾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了他们来自于天性和本能的全力冲剌。</p>

连接器之路。</p>

1980年代,由于台币快速升值,台湾许多电视机,收音机制造业者相继倒闭,鸿海的生意也大受打击、这刺激了郭台铭的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