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转换,一个叫当年明月的同龄人,在论坛连载了一部关于明朝的书,于嬉笑怒骂间,文笔奇诡的把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其文字轻松诙谐,此书已经连载,便是物议纷纷,一经刊印,就是万人空巷。
颇有几分凡有水井处皆传柳词的气象。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所有历史事件就连名校历史系教授都找不到错处。
虽有一些历史学者出来抵制,说历史是严肃的不能戏说云云,结果都被自发而来的民众揭露其私心,落了个大大的笑话。
也有历史学者出来力挺时年二十余岁的石姓少年,说是他功莫大焉,给民众普及了明朝的一些历史,赢得许多赞誉。
回过神的杨英怅然若失,那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还是别的?
杨英在最后隐约的看了一眼那个同龄人在完籍后面附录的主要参考书目,不下六十余部。
可以想到,大家了解的是他一书封神,名利一朝尽揽。
却是没有看到作者背后阅尽一朝浩如烟海的文字,而后化为自己心中的影像,而后诉诸于笔端。
只是这些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他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一种思想想要传播,最起码就得让民众能够理解,他们有了参与,争论,然后才会思考。
大势挟裹之下,自有一些人会被影响。
杨英稍微整理思绪,给齐文远打了电话过去,让他给国家台上报开讲内容,用于备案。
自己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出隋史,唐史,资治通鉴,大业拾遗记,华夏文明史,华夏通史这些大部头严肃参考书目,又找出隋唐演义,瓦岗英雄传,一些关联隋唐的话本,一些不太出名的文人写的小说,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他发现了一件事情,关于杨广和李世民这两个极为相似的皇帝,严肃的史料记载对杨广的评价虽然不好,但也不算太难看。对李世民的评价倒是毁誉参半。
而文学作品则是走了两个极端,对杨广真的是极尽抹黑之能事,对李世民则是各种粉饰太平。
杨英看着看着,真想把一些书扔到垃圾堆里。
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唐朝也是二世而亡,以李世民的做为,后来的文人会怎么写他?
大概会把泼向杨广的脏水分润大部分给太宗皇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