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举贤不避朋友之亲
朋友原有“益友”与“损友”之分,也有“道义之交”与“酒肉之交”之别。孔子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当然,益友有所谓“刎颈之交”,“生死之交”,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故古人常以“得一知己足矣”而感叹。
益友得道,友人享福。在封建权力场上,若益友一朝得势,朋友常能搭便车,不费多大力气走做官捷径。
春秋时代,鲍叔牙和他的挚友管仲(名夷吾)分别做了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为了自己所辅佐的公子纠能当上国君,曾箭射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却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当上了齐国的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登位后,一方面重用鲍叔牙,欲用他为相;另一方面要报一箭之仇,欲杀死管仲。
然而,高风亮节的鲍叔牙却不愿接受相位,他深知管仲的奇才,是能够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良相。因此,鲍叔牙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一天,鲍叔牙入宫见桓公,先向他表示慰问,后向他庆贺。
桓公问:“为了什么事向我慰问呢?”
鲍叔牙说:“子纠是你的哥哥。您为国而灭亲,实在是不得已,臣怎么敢不来慰问?”
桓公又问:“那么,你要向我庆贺什么呢?”
鲍叔牙说:“管仲是天下的奇才,臣已经把他带回来了。您得到一位贤相,臣怎么敢不庆贺呢?”
提起管仲,桓公咬牙切齿,早已按捺不住,鲍叔牙刚一说完,他便气汹汹地说:“夷吾射中我的带钩,差点要我性命,他的箭我还留着。食其肉、寝其皮也不解我心头之恨,难道还可以用他吗?”
鲍叔牙说:“做人臣的各为其主。夷吾射带钩的时候,知道有子纠不知道有您。您如果任用他,他可以为您射得天下,岂只是一人的带钩呢?”
桓公怒气仍然未消,说:“看在你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不杀他。我不想用他,你不要再说了。”
鲍叔牙只好退了出来。他将管仲接到家里,朝夕谈论,伺机再荐。
齐桓公论立君之功,高国世卿都加封了采邑。齐桓公想授鲍叔牙上卿之职,任用他来处理国政大事。鲍叔牙说:“您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受冻挨饿,我知道这都是您赐予的。至于说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就不是臣所能胜任的了。”
桓公说:“寡人了解你,你不要推辞。”
鲍叔牙说:“您所说的‘了解’,只是知臣做事小心慎重,循礼守法而已。这些只是一个平庸臣子的德性,不是治理国家的大才。那些治理国家的大才,能内安百姓,外抚四夷,有大功于王室,布恩泽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穷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这是有王佐之才的人才能担当的大任,臣怎么够得上呢?”
桓公听后,兴趣大增,促膝向前,问道:“像你说的那种人,当今还有没有?”
鲍叔牙说:“您如果不需要这样的人,就不说了;一定要用的话,难道不是管夷吾吗?”桓公默然不语。鲍叔牙又说:“臣有五点不如夷吾。”桓公抬起头看着鲍叔牙。叔牙接着说:“对民宽缓,施恩于民,使其安定,臣不如他,这是其一;治理国家不丧失根本,臣不如他,这是其二;用忠和信使百姓凝聚,臣不如他,这是其三;制定礼仪制度,使四方之人效法,臣不如他,这是其四;拿起鼓槌,站在军门擂鼓,使百姓增加斗志,奋勇向前,臣不如他,这是其五。”
桓公听后,停了一会,说:“卿可与他一起来,寡人要考察一下他的才学。”
鲍叔牙说:“对于非常之人,一定要用非常的礼节来对待。您应当选择个吉日,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天下的人听说您能尊敬并礼遇有才能的人,不计私仇,谁不愿意到齐国为您效力呢?”
桓公点了点头说:“寡人听你的。”于是,刘桓公让太卜择好吉日,准备去郊外迎接管仲。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iiread 】
鲍叔牙先将管仲送到郊外的公馆里。到了日期,三次洗浴,三次用香水涂身。所用衣帽袍笏,和上大夫一样。桓公亲自去迎。
百姓们听说国君去迎一位贤人,都出来观看。远远地见仪仗中间拥着几辆车子,马头两边红绸飘舞。乐声、串铃声和马蹄声,越来越响。中间一辆车上,有一人同桓公并排而坐,身躯伟岸,气度不凡。近前一看,却认得是射桓公的管仲,个个惊讶得半晌合不拢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