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张居正接任首辅一职,在公元157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势渐见中兴,处于统治危机中的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可惜好景不长,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神宗于是下诏追夺了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查抄了张家。改革由此被废止,朝廷又一天天走向没落。
一、三套马车并驾齐驱
张居正是名震荆州的“南郡奇童”,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得中二甲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对于自己的前途,张居正也是信心满满,期望着能做一番为国家致太平、为个人求不朽的大事业。
公元1549年,凭着初出茅庐的锐气,张居正上呈《论时政疏》,力陈时政的五大弊病:宗室骄恣,侵凌地方官民;不重视人才,官吏徒有虚名;吏治不健全,官场腐败;边疆防备不利,边患不止;财政用度大奢,入不敷出。这份奏疏是颇有见地、句句切中时弊的,当时的宰相严嵩看到这份奏疏后,如芒在背,一怒之下将奏疏掷到地上。由于疏中并没有指名道姓,此时的张居正也是位卑言轻,还构不成对自己的威胁,严嵩也就没有追究。但是这种石沉大海的平淡对于满怀激情的张居正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告病黯然回到了故乡江陵。
乡居江陵的三年,张居正学会了忍耐。张居正知道,他需要等待时机。很快,嘉靖帝对已过八十高龄、人老智昏的严嵩渐渐疏远了。恰在此时,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得到内阁辅臣徐阶的支持,不可一世的严氏父子集团终于垮台。而嘉靖帝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子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公元1567年,张居正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内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政务。这一年,张居正43岁。
隆庆初年的内阁,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三驾马车。但是未等张居正施展抱负,徐阶和高拱之间便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在这次政治斗争中,徐阶失败,高拱大权在握,开始大肆重用私党,排斥异己,驱逐内阁中的大学士。最后,内阁大学士竟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人。张居正因为与徐阶的关系密切,感受到了威胁,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同高拱集团抗衡的,只有寻求坚定有力的同盟,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施展自己的才干。最直接最强有力的支持,莫过于皇帝和后宫,而这之间的桥梁,就是宦官。
其实,早在穆宗即位之前,张居正便利用侍讲读的身份,与裕王府中的宦官打得火热,并与司礼监太监冯保拉上了关系。明代宦官机构庞大,号称“内府”,共有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尤以司礼监的权力最大,因为它可以根据皇帝旨意批答官员们的奏章,传谕圣旨。司礼监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掌印太监的地位最高,人称“内相”。冯保在嘉靖朝时已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了,穆宗继位后,屡次想升其为掌印太监,但是高拱因畏忌冯保权力过大,多次从中作梗,遭到冯保忌恨。在张居正送给冯保黄金三万两,银十万两,夜明珠九颗、名琴七张、珍珠帘五副之后,冯保与张居正的关系愈加密切起来。
公元1572年,穆宗病重。冯保串通张居正预先起草遗诏,不想被高拱发现。高拱当面责问张居正说:“我是内阁首辅,掌管国家大事,你凭什么背着我单独与宦官一起准备遗诏?难道是想图谋赶我走吗?”张居正大窘,无言以对,只好谢罪。没过几天,穆宗皇帝死了,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神宗,即万历皇帝。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以顾命大臣的身份辅政。
小皇帝朱翊钧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冯保就伴随着他,悉心照料,被朱翊钧称为“大伴”或“冯伴伴”,视为亲信。因此神宗一登基,冯保就成为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集司礼监、东厂兼总内外大权于一身。
高拱无法容忍自己大权旁落,决定先下手为强,向小皇帝上疏,请求削减司礼监的权力,还之于内阁。高拱还命他的门生故吏等同党一起上疏弹劾冯保。冯保见状,忙派亲信徐爵向张居正请教对策。张居正深知,如果对冯保投井下石,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如果协助冯保逐去高拱,自己便可升为内阁首辅,实现多年的夙愿。于是,张居正向冯保献计,要冯保饰词激怒两宫皇太后,借刀杀人。
高拱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常常出言不慎。穆宗去世时,高拱曾在内阁一边痛哭,一边对同僚感叹,说:“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这虽然是实话,却被张居正、冯保抓住了把柄。冯保于是跑到两宫太后面前煽动。两宫皇太后品味着这些话,不禁惊悚,小皇帝也是惊恐变色。
于是,神宗召集群臣早朝。高拱满以为皇上要下令斥退冯保,颇为高兴。不想太监捧出的圣旨却是:“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夺威福自专,全不许皇帝做主,我母子日夕惊惧。令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大惊失色,面如死灰。张居正为了避嫌,与高仪联名上疏,请皇上收回成命,挽留高拱。这篇奏疏写得情真意切,其实张居正心里清楚,高拱的被逐已是覆水难收。在这次党争中,张居正棋高一着。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iiread 安装最新版。】
二、独裁改革